欢迎您访问本网站!
南通职业大学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“通青银龄”志愿服务队解锁老龄化社会治理的“青春密码”
日期:2025-08-11  发布人:swhj  浏览量:0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,引领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淬炼专业技能、挺膺社会担当。这个夏天,南通职业大学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“通青银龄”志愿服务团队以“积极老龄观、健康老龄化”为服务理念、以让社区老人生活得更幸福为出发点,跨领域资源整合,链接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医院、药店、社区等单位,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“青年-社区-老人”的全链条精准助老共生网络。他们秉持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将专业与温度结合,打破“单向给予”的服务模式,让“银发族”的晚年,既有“药箱里的安全感”,又有“社区里的归属感”,更有“数字时代的参与感”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代际互助不仅是跨越年龄的温暖传递,更是破解老龄化社会治理难题的“青春方程式”,帮助社会中的老年群体实现“成功老化”。

一、深耕“健康细节”:四大行动让药事服务有温度

通过问卷调查、入户访谈等形式深挖基层老人需求,建立“需求适配型”志愿服务能力体系。团队围绕老年群体的“用药痛点”与“健康需求”,开展了四大核心行动,让药事服务从“解决问题”升级为“滋养健康”。

行动:“双师”上门,让用药指导“零距离”

为确保精准帮扶到位,团队成员主动对接社区,团队通过前期调研,遴选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、高龄、空巢等困难老人作为结对助老对象。志愿者们在专业教师+社区药师“双师”及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分组入户,为病困老人建立详细的用药档案,并依据个人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,帮助老人正确服用药物。同时对老人家中的药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归类整理,逐一核查了药品的有效期,并贴心地标注了近效期和远效期,教会老人用手机设置“用药闹钟”。通过入户走访和科普宣讲相结合的方式,让药事服务从“纸上”来到“床头”,实现了与居民的零距离互动。

行动二:绿植置换,为健康家园“清库存”

在药事服务过程中,志愿者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:许多老人家中堆放着大量过期药品——有的药盒发霉变色,有的说明书早已模糊不清,甚至有老人误将过期药当作“备用药”长期存放。据《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》披露,我国约有78.6%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,80%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,全国一年产生过期药品约1.5万吨。乱扔过期药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,导致土壤和水源里的抗生素等药物成分超标,最终又会通过食物循环进入人体。过期药品如果当做生活垃圾随意弃置,有可能会流入到不法商贩或不法医疗机构手中,一旦转卖给农村等偏远地区的病人,将给患者治疗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。

为此,团队与崇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度合作,链接上海华氏大药房连锁药店为“过期药回收驿站”,在社区发起“绿植换旧药”行动,普及过期药品危害及回收知识。志愿者用一株株绿意盎然的植物,换回一份份沉甸甸的安全承诺。这场从社区药箱到专业药房的旅程,不仅解决了困扰千万家庭的过期药难题,更探索出一条“政府监管+企业担当+社会参与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团队志愿者感慨道:“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药箱里的安全,更是人与药、人与环境、人与未来的和解之道。”

行动三:慢病工坊,让健康管理“更生动”

团队联合市第六人民医院定期开展“合理用药小课堂”,用“方言+案例”讲透“如何看药品标识”“保质期怎么看”,通过课堂上“药品标识碰碰看”等互动游戏,加深对“看批准文号、看有效期、看适应症”三大要点记忆;通过编制《吃药三查歌》顺口溜“一查药名看准字,二查日期不过期,三查剂量别超量,健健康康没问题!”,让枯燥知识变得鲜活;通过改良版的“手部操”“拍八虚”“穴位按摩”,把健康融入生活仪式感。

行动四:“救”在身边,让平安社区“无盲区”

当心跳骤停的黄金4分钟遇上社区空巢老人的独居困境,“通青银龄”志愿服务队以“急救引路人”社区赋能计划破局,培养基层急救力量,织就一张覆盖社区的“5分钟应急救援网”。

团队以“在地力量上门培训”模式走进社区,将社区网格人员、物业人员、商铺店主、广场舞领队等“日常可见”的居民,转化为首批“急救引路人”,同时通过"1+N”辐射机制,带动社区及周边培训人员从“单点响应”到“全域覆盖”,缩短急救半径,成为应急救援“第一响应人”。

团队以“示范-体验-普法”三步破冰法在夜市开设“地摊急救”课堂:由志愿者演示标准操作,再让市民亲手在模拟人上练习,最后普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: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“地摊急救”课堂以“接地气”的教学方式大大减少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,让“会救”的人尽可以“敢救”,突破过路人“怕担责、怕操作错”的心理障碍。

团队以“赛事+急救”模式进驻“苏超”第二现场开展急救知识普及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践。市民通过“看演示、跟口诀、练实操”三步学习法,完成动作成型记忆,离开现场就能带走救命技能。

未来,“通青银龄”志愿服务队计划以“‘急救+’场景拓展、‘生命教育’进课表、数字平台升级”三维赋能计划,将应急科普的种子播撒进城市肌理,为“健康中国战略”写下最温暖的注脚。

二、细嗅“心灵微光”:三重路径为心理守护添暖意

团队以“预防认知衰退-重建情感联结-激发生命价值”为核心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,为社区老年人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网络。

针对特困、独居老人,志愿者进行入户陪聊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,了解其用药依从性等问题,帮老人把“用药提醒”写在药盒上、手机备忘录里;通过自编自演《降压药风波》等短剧,以情景剧宣教形式生动揭露“自行停药”“偏方替代药物”等常见误区,每场演出后还设置“用药找茬”互动环节,让老人们在欢笑中掌握健康知识;同时特别注重情绪支持服务,团队打造了多元化的心理关爱平台:“心语凉亭”提供朋辈心理支持、“社区百草园”开展园艺治疗、“代际沙龙”促进情感交流,并通过开展香囊制作、漆扇绘制、蓝印花布拓染等“银龄+”关老助老志愿服务,让老人在参与中重获价值感。

三、织就“软性纽带”:三维进阶助银龄智库焕新能

数字反哺:从“数字难民”到“智慧长辈”

团队制作“大字版+彩色图”手机使用指南,走进党群服务中心、纳凉亭、老人家,开展了一场温暖的“数字反哺”行动。志愿者们蹲在老人身边,不仅教会老人使用拨打电话、视频通话、手机导航等基础功能,更创新性地引导长辈用手机记录生活美好。这些曾经被称作“数字难民”的长辈,如今正通过智能终端重构与世界的连接方式,让数字工具真正成为传递亲情的纽带。

社区治理: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

团队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,大力团结发扬低龄老年人力量,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二者有机粘合。积极组建社区低龄老人+志愿者共融的“居民议事厅”,地点选在大家喜爱的纳凉亭。老人提出“健康小课堂出勤积分制”“共享药箱”“百草园建设”等20余条建议被一一记录、逐步落实。其中针对小区“毁绿种菜”乱象,“百草园”项目正式落地。在志愿者、社区低龄老人、社区“太阳花帮帮团”等的共同协作下,共清理公共绿地乱种植面积约2400平方米,成功让200余株薄荷、藿香等道地药材和绿植在小区“安家落户”,形成错落有致的“药香矩阵”。为了维护“百草园”,“绿植养护”纳入社区治理积分管理制度应运而生,对志愿认领养护、居民参与巡检等行为进行赋分激励,形成“老少共治”的基层治理新模式。

社会协同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
为引导社区退休知识分子群体走出家门,团队积极搭建交互式活动载体,通过举办社区印象访谈、老人生命故事集等特色的“银龄讲堂”,实现老年人价值重塑计划。为营造“自助、互助”的社区氛围,实现社区“自我造血功能”,团队积极培育“银发应急响应团”、重组“红色初心老兵宣讲团”等特色队伍,推动“银龄智库”建设。团队成员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,通过与老人的密切互动、深度交流中汲取养分,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,“软性人生导师制”关老志愿服务模式的形成,实现了团队成员“实践育人”与“自我实现”的双向互助与良性发展,真正做到浇花浇根,育人育心。

四、延伸“关爱半径”:四季守护让点滴关爱更生辉

当暑期的志愿红渐渐褪去,“通青银龄”的温暖故事却在每个志愿者的家乡里悄然延续。团队发起“把服务带回家”行动,鼓励青年志愿者将暑期积累的专业技能与暖心经验,转化为对父母、爷爷奶奶的“日常守护”——从家庭药箱的整理到心肺复苏的讲解,从智能手机的教学到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实操......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行动,正悄然织就一张“全天候健康守护网”。

从“一次性帮扶”到“持续性陪伴”,从“专业服务”到“亲情互动”,“通青银龄”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:关老服务从不是一时的“任务”,而是融入日常的“爱的习惯”,真正实现了关老服务“永不散场”的承诺。

五、激活“红色基因”:双向对话让精神火种永流传

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、追寻红色足迹,诠释新时代红十字精神,团队走进南通革命纪念馆。为了中华名族的独立和解放,18000多优秀的江海儿女,赴汤蹈火,前仆后继,用生命书写新四军在南通的奋斗篇章!志愿者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褚建明褚爷爷的家中,聆听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,感悟“为国可捐躯”的信仰的力量!从课堂到展厅、从历史到现实,“博爱青春”的红色新征程才刚刚开始,他们将用服务实践来回答“何以青春”的时代之问!

青春与银发,在服务中双向成长

这个盛夏,“通青银龄”志愿服务队以专业与温度书写了一段代际共融的暖心篇章:青年在服务中“扎根”、老人在陪伴中“绽放”、社区在互动中“升温”。团队通过建立“市场监督管理局-医院-药店-社区-志愿者”五维协同机制,积极探索关老服务创新路径。这是一场青春与银发的双向奔赴,更是一次“体系化服务”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以“五方协同”为框架,让关老服务从“暑期实践”走向“日常陪伴”,让健康守护从“最后一公里”延伸至“日常每一步”。因为我们相信:爱,是最温暖的守护;协同,是最有力的保障。

(图/文:徐秋红;审核:姚弘)

南通职业大学 @ 版权所有 图文信息中心设计与维护 苏ICP备17046147号-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22号
地址:中国江苏省南通市青年中路89号 邮编:226007 电话:0513-81050811 881050812